当前位置:

>

首页

>

体育资讯

>

欧冠杯资讯

《点球成金》:从有限游戏到无限游戏

2024-03-24 21:04

本文转自:文汇报 李宏昀

1. “奥克兰运动家”棒球队的经理比利·比恩,面对的困境是:资金有限,实力球员纷纷被重金挖走,战绩惨淡。在这种处境下他结识了耶鲁的经济学硕士彼得,后者运用数学模型挖掘高性价比的球员。两人就这样,力排众议,打造出高胜率的球队。“奥克兰运动家”在常规赛取得20连胜的佳绩,在季后赛遭到淘汰。此时,“波士顿红袜队”向比利·比恩递出橄榄枝,以空前的高薪聘请他当经理,他拒绝了。两年后,采用了比利·比恩那套操作的“波士顿红袜队”获得全美冠军。

以上就是2011年的美国电影《点球成金(Moneyball)》的故事梗概。棒球和数学模型我都不在行,但是影片中的那套操作可以往简单的方向提炼,以便平移到现实中的各个方面:

从目标(“赢”)出发,定位出所有和目标正相关的要素(这里可能需要用到“科学方法”),然后把有限资源全部投入到这一类要素中;对于其他要素,就无须投入资源(比如“球星溢价”等等)。

这方法就是“以终为始”地聚焦有限资源。当你无须为他人在意的不相关要素付出代价、投入资源,这就是你的红利。

2. 其实,许多游戏,即便表面上以“赢”为目标,玩游戏的爽点也往往不仅在于“赢”。比如电脑游戏《三国志》,假如仅仅以“赢”为目标,那就把每个人物当成一堆数字的组合,然后根据这些数字组织出强力的团队高效率地去赢就可以了。但是正常玩家的爽点可能在于扮演刘备或曹操时的“共情”,等等。所以,假如有玩家摒弃一切和“赢”无关的要素,仅仅把《三国志》当成用数字组合去争取胜利的游戏并掌握“科学方法”,那么他显然可以在取胜效率上碾压其他玩家——当然,这么“玩”有没有乐趣,是另一回事。

现实中的各类游戏:一、未必有明确的“输赢”目标;二、即使这游戏以“赢”为目标,一般玩家也并非仅仅追求“赢”;三、未必人人都能掌握定位与“赢”正相关的要素的“科学方法”。

在这三点的任何一点上超出“常人”,都可以成为你的红利。

3. 假如一个人进入职场时,能比较早地想清楚自己来是图啥,想拿到什么结果以便进入下一步,这就是自己定义了局部的“赢”。在此基础上可以盘点整合自己的资源,忽略不相关的要素(省掉无效社交,拒掉主线外的任务);倘若再配上自我奋斗与合适的历史进程,他就可以直奔“通关”而去。

4. 在美剧《绝命毒师》中,如果主角老白的目标就是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给自己的妻儿留下一大笔钱,那么最高效的办法显然是投靠老同学的公司给后者一个“施恩”的机会。事实上,老白最后留给妻儿的钱,终究要靠老同学“洗白”。从这个角度看,老白的整个制毒生涯像是一段没必要的“弯路”。

然而这不是老白想要的“赢”。老白当年和老同学的公司闹翻并成为“loser”,这是他的痛和胸中块垒。为浇灭这块垒,他必须成为自己领域的“王”并且快意恩仇。在这个意义上他成功了,他获得了自己想要的“赢”。大结局中,老白对妻子承认:他制毒的动力是自己的志趣,为妻儿挣钱只是借口。

5. 比利·比恩的操作: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堆出一个高胜率的球队——他实际上并没有对抗“Moneyball”这套玩法,而是把这套玩法的逻辑精炼化:以目标为导向,更高效地使用money。

那么,这套操作被大资本看中并且被大资本纳入自己的“武器库”,就是形势上的必然;比利·比恩本人是否接受大资本的高薪聘请,并不能改变这个必然。

6. 比利·比恩年轻时面临“上斯坦福大学”和“成为职业棒球选手”的选择;据说因为受到钱的诱惑,他选择了后者。这一回,比利·比恩拒绝“波士顿红袜队”高薪聘请的理由是:之前那次,是他“为钱作选择”的最后一次。

现实中,比利·比恩的原型人物也正是这样选择的。

我们可以认为,这一次主角的选择是“自己定义输赢”,而上一次选择是被“他人定义的输赢”裹挟。

在我看来,这就是《点球成金》的主题:在有限游戏中,不妨不顾一切地聚焦资源,直奔“赢”而去;而一旦你能够“自己定义输赢”,那你就来到了无限游戏——在这个意义上,你已经赢了。

影片接近结束时,彼得给比利·比恩看这么个录像:一个小胖子挥出一棒后,笨拙地往垒上跑,连滚带爬地抢垒;他不知道他刚才挥出的是“全垒打”,他不知道自己已经赢了。

一个自己定义输赢的人,得知道自己已经赢了——这就是彼得想对主角说的。

所以,主角最后听到女儿为自己录的歌“You’re such a loser,Dad.Just enjoy the show”时,笑得那么欢。

标签:

点球成金